洪城里|“水晶包子”重啟南昌人味蕾記憶

來源:  江南都市報     |    日期:  2023年12月07日     |    制作:  嚴佳成     |    新聞熱線:  0791-86849110

文/圖 江南都市報全媒體記者趙瓊

包子,中國古老的傳統(tǒng)面點,是街巷里最尋常的食物,面粉里裹住的有誘人的味道,還有中國人對包子濃厚的情感。在南昌生活久了的老南昌人,提到包子一定會想到時鮮樓,在還沒有網紅流行的年代,時鮮樓大包子就是那個年代十足的網紅,而水晶包子也是其中頂頂的尖貨。

如今由于工藝復雜,水晶包子在南昌已經消失,近期江南都市報將聯合時鮮樓重新復刻當年水晶包子,同時邀請50位江南都市報讀者共饗久別的味道。

消失的水晶包子

對于年輕人來說,水晶包子聽起來是陌生的,但對于年紀偏大的老南昌人來說,一說水晶包子立刻就能勾起他們年輕時的記憶。“甜甜的,做得好的不油膩。”南昌市民楊先生現在還能記得水晶包子的味道,不過回憶上次吃水晶包子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情。

“那會兒還是90年代,食堂單位里面會有,那時候我才十幾歲,水晶包子又有肉味又有甜味。”作為“80后”,市民聶先生告訴記者,那時水晶包子主要由食堂供應,時隔多年,他仍忘不了這樣的味道。

水晶包子長什么樣子?是啥味道?一位讀者這么形容:“掰開包子皮,定睛看那餡料,明晃晃、顫巍巍、透如凍冰,那是貨真價實的肥膘,切指甲蓋大小的塊丁,以大量白糖熬煮至透亮,咬下去,肥而不膩,油汁中還摻雜著富余的粗砂糖顆粒,咔嚓咔嚓,剛柔并濟。”

距離上一次做時鮮樓水晶包已經過去快兩年了,對于最近一次做水晶包子的場景,萬衛(wèi)黨記憶猶新。時鮮樓負責人陳勇曾打趣萬師傅說:“你都做了水晶包子,竟然不給我留。”做包子做了大半生,普通包子已經很難再提起萬師傅的興趣,但是水晶包子例外,“我還是愿意嘗嘗這個味道,那種肥而不膩的口感。”萬衛(wèi)黨說道。今年68歲的他正是時鮮樓的老面點師傅,負責時鮮樓的面點出品。

如今水晶包子在南昌已經幾乎難尋其蹤跡,如果沒有老師傅的手藝,水晶包子恐怕很難出現在世人的眼前。做水晶包子工序并不簡單,選用的是里脊肉上面的那塊肥肉,打成薄片,之后用糖壓緊,壓上個把星期,肥肉變硬,拿刀切成小丁,再用糖去拌,如果加點桂花糖,那更是特別好吃。“現在是冬天,這層肥膘肉還要壓得更久一些。”得知江南都市報即將推出重啟“水晶包子”的活動,萬師傅立刻表示支持,“如果你們要做水晶包子,我就得早點準備材料,大家也可以早點吃到。”

“尖貨”水晶包子

1923年成立的時鮮樓今年恰好是它百歲的生日,走過百年的時鮮樓承載著老南昌人的記憶,對時鮮樓做了半個世紀的萬衛(wèi)黨而言,包子絕對是時鮮樓的招牌之一。

作為老南昌的“八大餐廳”之首,時鮮樓在1923年成立之初即以面點起家,糖包子、肉包子、水晶包子、豆沙包子……應有盡有。隨著包子的“走紅”,時鮮樓也逐漸走上了它的世紀征程,而一個個時鮮樓包子則融入時代里,成為了這座城市里幾代人的記憶。

1971年,萬衛(wèi)黨以學徒身份進入時鮮樓分配到白案組學面點,這一做也就是幾十年,當年時鮮樓的包子有多火,萬衛(wèi)黨最是清楚。只要逢年節(jié),時鮮樓的包子便供不應求。凌晨5點營業(yè),買包子的人趕著早,從四面八方來排隊,有的凌晨2、3點就在開始等候,只為搶到新鮮出爐的時鮮樓包子,才剛出爐就又一售而空了,火爆程度絕不亞于現在網紅店打卡的熱度。

萬師傅還記得,從早上營業(yè),不但前面桌子上擺滿了包子,后面的桌子上包子也堆成了小山,職工們一下都不得停歇。一兩多的包子,肉包子5分錢,糖包子4分錢,買包子除了錢還要憑糧票,任憑你排了多久隊,一人也只能限買20個。

“到了端午節(jié),我們一天要賣出上萬個包子。”萬師傅說道。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傳承,好的包子是有講究的,“包出來的包子必須是罐子口鯉魚嘴,包子做完之后,中間來一刀,上下左右層次一樣,一般大小,一樣的厚度,餡在正中間,一口要吃到肉。”萬師傅說道。

2019年,早已退休的萬師傅重新回到時鮮樓掌起了白案,繼續(xù)做起了包子。在時鮮樓的后廚,整整齊齊的包子擺在案板上,每只包子周圍繞著一圈漂亮的花紋,每個包子上一定有18個以上的褶瓣,整齊排列在包子的收口處。每天早上和下午是大肉包的高峰期,總有附近居民前來時鮮樓買大肉包,甚至還有灣里、新建區(qū)慕名而來的顧客。萬師傅記得,有顧客曾經買了十個包子帶回去給年邁的母親嘗嘗,包子的味道讓她的母親熱淚盈眶,一句“還是當年的味道”,道出了南昌人對時鮮樓包子的情懷。

包子的記憶不僅是在做的師傅手中,也在吃的人中,在如今物質豐富的現在,那些記憶里面的味道,也成為一代人的“鄉(xiāng)愁”。

包子的翻紅

包子在南昌人的早餐中占有什么地位?在大家熟知的瓦罐湯、拌粉里,包子的存在顯得平平無奇。今年9月來自濱江賓館的大肉包意外走紅,伴隨著短視頻的熱度,不少市民特意前來嘗鮮。一袋袋新鮮出爐的包子被打包好放在前臺,到了下午3時左右,便會有市民前來提貨。

說起南昌好吃的包子店,每個南昌人都有自己的答案。位于省府大院里的大院熊幫包子、位于蛤蟆街上的祥祥包子、建設路上的高師傅特色米粉湯包、團結路上的良友小吃……這些包子都是本地人熟知的包子店。在資深餐飲愛好者鄔晶看來,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包子店都是南昌本地包子老店,經過幾十年的沉淀,老面發(fā)酵包子外皮勁道有嚼勁。

“包子”一詞最早出現自宋代,此前主要被稱為“饅頭”。上千年來,包子一直作為早點出現大多數人的日常生活當中,它是街巷里最尋常的食物。面粉里裹住的有誘人的味道,還有中國人對包子濃厚的情感。什么才是好包子?鄔晶認為,好吃的包子一定要滿足三個標準:一是皮薄,二是肉厚,三是趁熱吃。

聊起吃包子的記憶,鄔晶記得,小時候吃包子一定是帶著大搪瓷杯,搪瓷杯里打著稀飯,蓋子反過來一定是用來盛包子,肉包子成為幼孩時期的他最愛。長大之后,好吃的包子都蒙上了一層記憶的濾鏡,在物質條件不那么充裕的過去,吃口包子是當時最大的滿足。如今包子的品種不斷更新,各地特色的包子涌入城市當中,無論是來自金陵的湯包或者是在港式餐廳里的叉燒包,但是記憶當中那份包子的味道卻有著獨特的地位。

南昌包子發(fā)展離不開老手藝人的經營,也離不開新人加入。1992年出生的劉敦梅是“拾吉豆新派小吃”的創(chuàng)始人,小店開在南昌五中對面,其中店里的招牌便是墩墩大肉包,45克肉餡包在老面里,讓顧客享受一口就能吃到肉滿足感。舊時做包子在餐飲業(yè)里面也被稱為“勤行”,對于新手來說,學會做包子是一個不小的挑戰(zhàn),早上3點就要起來揉面、發(fā)酵。“在早餐行當里,包子是最簡單也是最麻煩的,如果能做好包子,做其他的也不會難到哪去。”劉敦梅說道。

請你來嘗水晶包子

對于老年人來說,水晶包子是時代的記憶,肥而不膩的口感讓他們的念念不忘,對于年輕人來說,水晶包子是陌生的,充滿好奇的。江南都市報決定聯合時鮮樓,重啟南昌人對“水晶包子”的記憶,還原舊時的味道。

提起包子,我們對它找不到更多的形容詞,在日常的生活中變得熟視無睹,卻在它失去的時候懷念至今。水晶包子是老一輩南昌人的記憶,也是時鮮樓百年的見證。為此,江南都市報特邀50位讀者,一起來再嘗嘗記憶里的味道,懷“舊味”,感受水晶包當中,晶瑩剔透的肉粒中,肥而不膩的水晶包。如果您還訂閱了江南都市報,或者正準備訂閱江南都市報,或者跟江南都市報有不解之緣,即可聯系我們報名,參與“水晶包子”品鑒官活動,我們將抽取50名讀者一起免費吃200個大大的水晶包。

水晶包子承載了幾代人的記憶,對于父母輩的人來說,水晶包子是兒時的記憶,對于爺爺奶奶輩的人來說,水晶包子卻是青春的記憶。一位讀者告訴記者,水晶包子是奶奶的最愛。奶奶這個年紀的人大半輩子過的是缺少油水的日子,肥膘是稀罕物,家里人口多,就算見葷,她也成全這個、照顧那個,最后一點油星和肉沫也要抹在刀口上,虧欠著自己。在物質略有余裕的時代,吃一個甜汪汪油膩膩的水晶包子,是給過往的補償,是繼續(xù)節(jié)儉、辛勞的人生中難得的享受。

重新制作“水晶包子”,不僅是滿足當代年輕人的口腹之欲,也是還原老一輩南昌人青春的記憶,它是獨特的時代烙印,和它所代表的味覺極致,是值得紀念與回味。

值班編輯:周章云

值班審核:郭寧

值班編委:陳明華